重慶大學的一位研究人員根據(jù)一次地震損毀房屋的數(shù)字進行了估計:按平均每間10平方米,每平方米產生1噸建筑垃圾計算,一次地震產生的建筑垃圾約3億噸。該研究人員稱,地震所造成的建筑垃圾量遠遠超過中國每年建筑施工所產生的建筑垃圾的總和(資料顯示,中國每年施工建設所產生的建筑垃圾有4千萬噸)。不管建筑垃圾產生的具體數(shù)字是多少,我們不難看出他所帶來的垃圾量是龐大的。
中國是世界上每年新建建筑量最大的國家,但是建筑物的壽命卻維持在25-30年之間。如此短壽的建筑物,更增加了建筑物垃圾的排放量,數(shù)以億萬計的建筑垃圾,給中國,乃至世界帶來巨大的環(huán)境威脅。
城市建筑垃圾的增加隨之而來的是垃圾堆放點和堆放面積擴大化,垃圾與人爭地的現(xiàn)象相當嚴重。就全國而言,有200多座城市陷入垃圾的包圍之中,垃圾堆存侵占的土地面積多達5億多平方米,直接影響了城市景觀。大多數(shù)郊區(qū)垃圾堆放場多以露天堆放為主,經歷長期的日曬雨淋后,垃圾中的有害物質(其中包含有城市建筑垃圾中的油漆、涂料和瀝青等釋放出的多環(huán)芳烴構化物質)通過垃圾滲濾液滲入土壤中,從而發(fā)生一系列物理、化學和生物反應,如過濾、吸附、沉淀,或為植物根系吸收或被微生物合成吸收,造成郊區(qū)土壤的污染,從而降低了土壤質量。此外,露天堆放的城市建筑垃圾在種種外力作用下,較小的碎石塊也會進入附近的土壤,改變土壤的物質組成,破壞土壤的結構,降低土壤的生產力。受污染的土壤,一般不具有天然的自凈能力,也很難通過稀釋擴散辦法減輕其污染程度,必須采取耗資巨大的改造土壤的辦法來解決。
在法律控制和各方共同努力下,中國城市垃圾處理工作取得了長足的進展。但與發(fā)達國家相比,其還存在較大差距。發(fā)展速度較慢,垃圾包圍城市、垃圾污染城市的現(xiàn)象仍然十分普遍。同時,建筑垃圾分類收集工作剛剛起步,建筑垃圾回收尚處在原始的粗放階段,與垃圾處理減量化、資源化的要求不相適應。社會、公眾和單位對垃圾的危害及處理過程中應負的責任認識不清,垃圾處理的巨大壓力和費用都由政府獨自承擔。垃圾管理更是還不夠完善,對于垃圾處置缺乏長遠的規(guī)劃。就目前我國建筑垃圾處理情況而看,主要存在的問題有:處理方式落后,征收垃圾處理費治標不治本,缺乏相應的法律法規(guī)。
1、建筑垃圾綜合利用率不高,處理方式落后。
2、征收處理費,難以控制浪費源頭。
3、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不完善。
中國城市建設正以當今未有的規(guī)模和速度在發(fā)展,公共與民用建筑不斷更新、改造,大量危舊建(構)筑物被拆除,甚至由于城市規(guī)劃的改變,一些尚新的建筑物亦被爆破。而在城市面貌煥然一新的同時,越來越多的建筑垃圾也成了一個日益突出的問題。要實現(xiàn)建筑垃圾的資源化,必須結合我國的國情,從法律、政策、管理、技術等多方面入手,有計劃、有步驟地推進建筑垃圾綜合利用的進程,才能科學、有效地解決我國的建筑垃圾問題,發(fā)展循環(huán)經濟,建設節(jié)約型社會,推進可持續(xù)發(fā)展。